行业资讯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获批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政府日前批复了《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9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本市将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应对入学高峰,多渠道扩大基础教育设施供给等。
到2025年常住人口
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规划》提出十方面重点规划内容。第一时间,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服务保障。坚定不移以首都开展为统领,统筹有助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加强政务安全保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宜业环境,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以“城”的更高水平开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
《规划》提到,持续推进规模结构调整与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到202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90平方公里左右。促进提质增效,鼓励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存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到60%以上。坚持战略留白,为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增强城市韧性和高质量开展预留更加优质的战略空间。聚焦老旧小区、低效产业园区等类型,召开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有助于城市开展转型。
根据《规划》,本市将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持续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统筹有序疏解和梯次承接,加快形成内外联动、南北均衡、轨道引领、区域协同的功能体系,持续有助于空间布局从局部优化向整体协调转变,形成高效运行的整体开展格局。
到2025年全市森林
覆盖率达到45%
《规划》提出,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治理,为高质量开展实行空间保障和引导。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行业开展规划,形成“三生”空间引导。生产空间以重点功能区、轨道微中心为核心,引导产业集聚和提质增效,持续加强产业用地供应,支撑保障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生活空间加强重点功能区及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居住及生活服务配套建设,加大住房有效供给,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有助于全域生态空间管控与系统治理,有助于生态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惠民效应不断凸显,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
《规划》要求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培育绿色开展新动能。以经济社会开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开展为关键,有助于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培育绿色开展新动能,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
同时,持之以恒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升城市风貌品质。强化老城空间秩序管控,持续扩大老城内整体保护区域占比,有序推进街区保护更新。持续推进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打造西山永定河山水人文家园。加强对重点地区的景观风貌引导和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鼓励利用腾退空间、边角地、闲置地塑造城市绿色休闲开放空间。针对城市客厅、社区微空间、街边公园、高架桥下等城市小型公共空间,强化趣味性和特色,塑造尺度宜人、亲切实用的空间环境,彰显环境品质和城市活力。
优化住房供给结构
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规划》提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紧扣“七有”“五性”需求,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持续治理交通拥堵,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题。持续应对入学高峰,多渠道扩大基础教育设施供给。加快推进优质资源均衡合理布局。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持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升至0.39平方米。加强基层体育设施补短板工作。坚持召开“一微克”行动,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健全“接诉即办”机制,针对居民诉求集中的问题领域精准施策,抓实抓细“关键小事”,完善和丰富居民身边的小微服务网络。
同时,加强首都安全保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韧性。以首都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为根本,把安全开展贯穿到首都规划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强化规划引领和源头治理,系统构筑安全防线有助于韧性城市建设,构建与首都超大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运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城市应对多风险叠加的能力,确保首都持续安全稳定。
《规划》要求,加强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开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开展新路径,有助于城乡融合开展。分类推进新市镇、小城镇开展建设,加强美丽乡村营建,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有助于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有助于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增绿。
本市将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有助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持续推进跨界地区的协同开展水平。高质量完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促进奥运遗产可持续利用。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紧密协同的开展格局。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qy球友会科技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